七夕节的习俗,由来是什么?
发布
2021-06-24
来源
未知
推荐人
小丸子
七夕节被大家誉为我们中国自己的情人节,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,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在过七夕了,在传统的节日里面一定都会有相应的风俗习惯,和由来的故事传说,下面就一起看看七夕节的习俗和由来分别是什么吧。
七夕节的习俗
1、拜织女:在古时候,七夕节会有拜织女的习俗,少女少妇们,会围坐在桌前,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和愿望,祈求织女的保佑,希望可以早日实现心中所想。
2、穿针乞巧:七夕节又叫乞巧节,在古时候七夕节女性常常会用用五色线对着月亮穿过九孔针,如果传过来就说明手巧,可以嫁个好郎君。
3、喜蛛应巧:七夕节的时候还有喜蛛应巧的习俗,就是在七夕那天捉一只蜘蛛放在小盒子中,第二天早上打开盒子,如果蜘蛛网接的非常细密,就说明是手巧的女孩子。
4、种生求子:种牛求子是十夕节中日的习俗,实际上是信仰之一种。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,如小麦、绿豆、小豆、豌豆等,放在器皿浸水,生芽数寸后,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。还用蜡塑各种形象,放在水上浮游。
七夕节的由来
“七夕”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。从历史文献上看,至少在三四千年前,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,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。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,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,合称二十八宿,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,可供夜间辨别方向。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,又称魁首。后来,有了科举制度,中状元叫“大魁天下士”,读书人把七夕叫“魁星节”,又称“晒书节”,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。
“七夕”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。“七”与“期”同音,月和日均是“七”,给人以时间感。古代中国人把日、月与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“七曜”。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,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“七七”为终局。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“七七”为完满。以“七曜”计算的“星期”,在日语中尚有保留。“七”又与“吉”谐音,“七七”又有双吉之意,是个吉利的日子。在台湾,七月被称为“喜中带吉”月。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“七十七”,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“喜寿”。